糖果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39 第 39 章(第1页)

江南文脉昌盛,而苏州又是江南中的翘楚。嘴说的不算,看数据就可以得知了,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江南的进士有多少,而苏州又在其中占了多大比例别的地方难出一个状元,苏州这个地方却是出了一个又一个。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譬如苏州经济情况好,能够读书的子弟多。又比如教育资源好,各种书院林立总之,苏州绝对是一个有很多读书人生活的州府,这些人对于科举的专注度十分之高

宦海一出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这是要专写科举的,然而随着故事展开,所有人明白了,这就是一个普通农耕家庭子弟的读书奋进史。

这种的题材对于当代来说就相当于后世的都市文,大众接受度很高,哪怕不是读书人也愿意跟着遐想一场辉煌灿烂人生。如果是以科举为业的读书人,那可不得了了,一旦追上这本书只能用狂热来形容。

想想才子佳人为什么走红,而且是死忠粉最多的类型。无外乎男女都会不由自主地以身带入男主角或者女主角,然后遐想一番。虽然他们可能不是才子,也不是佳人。

现在宦海一出,这些读书人可不是要集体高潮

特别是连翘非常巧妙地设定了男主角,林峥是什么出身普通农家子弟大富大贵之家出身对于读书人中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遥远了,根本没有代入感穷到死的那种固然更有人物冲突,可那种困窘一样脱离了大众的感受。

供的起读书,又供的不容易,这种家庭是大多数读书人家的真实写照。

另外就是林峥的天分,连翘设定的就是一个中等偏上的资质。或许在乡野人家算是不错的,可是在整个读书人群体中就是这么一个位置

或许写成天资奇高,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这样行文会比较简洁,至少老爷爷这个外挂就不用了,因为林峥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资杀出一条血路。但是连翘宁愿做出一点牺牲也要强调他资质中等,原因就在于这才有代入感呐

这是最广大的读书人群体,代入林峥的身份才会更加顺畅。大有一种林峥做得到,他们也做得到的感觉呵呵,你们有随身老爷爷吗你们有作者给开各种机遇外挂吗

不过不要紧,对于连翘来说,只要给读者这种感觉就可以了,这会帮助她的书卖的很好。

受限于平台的关系,宦海最开始的影响力依旧受限于嘉定。普通读者十分喜欢也就算了,关键是读书人集体迷上了这部。朝日报这种本地有代表性的日报,读书人家庭一般都是有订阅的,所以整个读书人群体,包括上层读书人也都无一例外看到了宦海的连载。

这里所谓的上层读书人,指的是有举人功名的,或者家中本来就比较有钱的。这种读书人生活优裕,远高于一般的读书人。

像连翘之前收集素材的时候拜访过的杨举人就是其中的典型,因为他很注意经营自己的名声,所以对于这些报纸什么的格外关注。宦海这部也是他最先现的他以前虽然也看一些消遣,可是他自矜身份,又有读书人的审美,喜欢的都是那些文采斐然,读来满口生香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放在后世就属于主流文学中的非主流,作者有这个能力的不多,读者那边也不见得有多买账。

也就是说,很少见。

宦海其实是最主流的主流,本来不应该引起杨举人的注意的。只不过朝日报他每天都看,看完新闻再看多正常,只要不是难看到无法忍受,总是会看完的。

宦海这本一开始吸引他的是作者。海山归来记这杨举人看过,也觉得很有趣味,格外吸引人。但是他并没有将这部列为自己要向朋友安利的,这就像是后世读者看网络,很多也觉得很有趣,可是安利给别人的总是一些更深刻的作品。

对于杨举人来说,海上归来记始终就是一部非常通俗的消遣读物,最多就是比别的更有趣一点。

就是这个有趣,让他对乔琏这个名字多多少少有了一点印象。让他因此专门去书铺找这个作者的买,恐怕做不到。可要只是顺便在已经订的报纸上看看他新连载的,这还是稍稍提起了他的兴趣。

虽然都是消遣读物,可至少比别人有趣一些。

然而看下来就不得了了,这写的是科举,是他们的人生

虽然这是他的错觉,哪个读书人能有一个随身老爷爷。不过错觉也没什么问题,几乎所有的都在给读者带来这种类型的错觉。重要的是当杨举人接受了设定之后就大感兴趣,完全投入到了男主角林峥的人生当中。

连翘上辈子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凑字数,还是因为大家就是爱看家长里短,所有的作者对于写那些鸡零狗碎的小事不陌生。而宦海的前面部分,很多就是这种内容堆积而成。

后世觉得挺普通的,这时候看却觉得这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就是从来没人写出来过。

杨举人少年读书的时候家境也就比林峥好一些,所以对于里描述的种种情况深有感触,每天看完连载之后总有一番感慨。

之前他从来不和朋友们谈论这种消遣读物,这就像是严肃文学圈的大佬轻易不会提起青春文学圈的小后辈不管是因为受限于时代,还是因为个人审美原因,他们总觉得跌份儿。

这一次宦海他非常喜欢,然而还是因为这种心态转变不过来,始终没有和别人说过。

可是这种心情憋着是很难受的,迷的读者肯定都知道,真遇到了一部喜欢的不得了的,读完后会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这个时候就得有一个无话不说,并且可以谈论的朋友。

遗憾的是这种朋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也就有了安利活动的繁荣安利不只是无私地分享,以及对深深的喜爱,更是因为抓不到一个可以和自己狂热谈论剧情的朋友,那么干脆培养一个

保持着这种心情的杨举人没有矜持多久,终于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提起了宦海这部。当然,他先用了一个另外的话题引出这件事。

“话说世兄可有看近日行的朝日报,唉这些商人最是奸猾冷酷。让女子们出来做事也就罢了,如今还大力使用小儿做事,真惨呐”

这说的其实是童工的事情,经济展到一个程度之后必然会经历一个资本血腥积累的过程。历史上西欧国家的积累对外靠殖民,对内则是压榨工人。

用更便宜更好管理的女工取代一部分男工的工作,以及用比女工更便宜更听话的童工都司空见惯资本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华夏古代,这种手法以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方式呈现出来。之前朝日报报道了一些小作坊使用童工,童工小小年纪就因为出承受能力的工作死掉、残疾、受伤。

虽然就和改变不了女人渐渐出来工作一样,这些文人也改变不了当下作坊老板们使用童工。但是放放嘴炮,抒一番忧国忧民,这还是可以的。既可以显示一番自身的美好品德,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找找道德上的优越感。

当然,也有的人确实是自内心有一种忧心。

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朋友,杨举人是上层读书人,他的朋友当然也是。听了杨举人的话,立刻心有戚戚地附和、评论几句,大有天下奸佞当道,他们这等读书人不得重视的愤懑。

这就是一个引子而已,杨举人又不是打算真的说这个。于是略说了几句就摆摆手道“罢了罢了,我们说这些也是无用,不然人家怎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书生呢。现在白白提起这个,也不过是让世兄烦忧而已。”

说着故作不在乎地道“对了,朝日报上近日还连载了一篇名为宦海的小文,不知世兄有没有看过。虽说的消遣读物,却多少有些意思,写的竟是咱们这些读书人的故事。”

杨举人本意是起个引子试探,这是连载在朝日报上的,知道是肯定知道。但有没有详细去看,看了之后喜欢不喜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却没有想到那个朋友立刻两眼放光“哎呀原来杨兄你也在读这个”

语气情真意切,等到话说出来才觉得自己的反应是不是太热切了立刻收住了脸色,像平常一样道“朝日报每日都是要读的,多少看了几眼,确实有些趣味话说这些本子本就是小道,能够风行一时原就是凭这些趣味。”

神态和语气都是满不在乎的,然而联想到最开始的反应就知道了,这位老爷不过是装模作样呢请牢记收藏,&1t;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