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十二章 西江月(第1页)

从唐代教坊曲展而来的词牌名中,“西江月”定是最受欢迎的词牌之一,也是文人骚客们较为常用的词牌,先其名字简单易懂也较为好听,其次它的格式接近七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相比,也就是联和颈联每一句少一个字。追溯该词牌名的来源时,有人认为可能取自李白怀古诗《苏台览古》中后两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从诗句中可知西江月的原本之意是映射在城西河中的明月,该句的写作手法曾被苏轼参考,苏轼在怀念恩师欧阳修时写到“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它作为词牌名,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教坊记》,也即早在盛唐时期,已经有文人采用“西江月”作词,不过唐词显然没有宋词响亮,广为流传的“西江月”词作多出自两宋文人之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都有不少以“西江月”为题的词作,单是辛弃疾就流传下来二十多《西江月》词作,其中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还曾是语文课本中必学的篇目。

在教科书里,大部分唐诗是李白和杜甫的作品,而宋词则多是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通常将唐诗划分怀古诗、闺怨诗、送别诗、边塞诗等,而宋词则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在应试的教育体系中,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出现在书籍里多于豪放派,也是创造婉约词容易于豪放词,可能是限于篇幅的缘故,应试体系的词作多是出自苏辛,也致使一直错误的以为,宋词中豪放派人物只有苏轼和辛弃疾,随着对宋词深入的品味,才懂得宋代词坛里尚有很多豪放派词人。尽管宋词文人多以婉约的形式存在,而且豪放派词人也多创作婉约风的词,今以词牌“西江月”为例,且看豪放派词人所创作的词何如。《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作品,或许是因为他在南宋初期持收复故土的主战立场,创作出激情高昂的词,故将他视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不过从他的这西江月作品来看,则明显倾向婉约风。有状元郎之称的张孝祥,或许是宋代词人中唯一由皇帝钦点的状元,是仅次于苏辛的豪放派人物,尽管也和朱敦儒一样知名度不高,但是他的《西江月·阻风山峰下》,是该词牌名下真正体现豪放风格的佳作,尤为值得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曾是教科书的一词,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恐怕大家将会是莫衷一是,此词不足以呈现辛弃疾的豪放气概,也不像婉约派的伤情风格,属于轻快惬意的作品,如参照唐诗的标准来读,倒是别具一格的吟咏田园风光的诗。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朱敦儒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逝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是经历靖康劫难的宋代词人,出身官宦世家的他,早年清高自诩,经常狎妓冶游和寻访洛阳一带的山川名胜,是典型的浪荡公子哥,因此他早期的作品词风浓艳味明显,中青年时期经历靖康劫难后踏上仕途,立场倾向于收复故土,因此中年时期的词风慷慨激昂,老年时期主要在浙江嘉兴一带闲居,此时的词风偏向婉转轻扬,这《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便是他晚年闲居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来看,也多半是老年人的心态使然。整词近乎白话文,上阙讲到,世间的事情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眼即逝,人情淡薄犹如秋天朗空的云朵,无需计较自己的劳苦辛勤,原来万事早已经注定在命运中,上阙词所要表达的是看透红尘的意思,可见是阅历丰富之人所持的心态,可见这词不是很适合少年和青年人,真正有这种心态的人多半处于暮年时代,年少的朋友或许能理解这种心态,但无法切实感悟到。词的下阕是抒情,作者写作此词时,幸好遇到三杯好酒,又恰逢新开放的一朵花,这里的数字应是虚指,大意是在鲜花新开的时候恰好有酒,也即赏花时饮酒颇为惬意,最后两句则是抒自己要珍惜短暂的快乐时光,因为明天是晴天抑或阴天,谁也无法预知,也即俗语说的今天不知明天的事,过好今天先。作者呈现的思想态度,的确符合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人至暮年,无年轻时的拼搏冲劲,只有得过且过的安享余生,作者这词便是这种心态的情感表露。

朱敦儒创造这词时,已过古稀之年,对于官宦世家子弟而言,花甲之年未必是垂垂老矣,但对于九百多年前人均寿命四十多岁的条件下,古稀之人所表现的心态偏向悲观也情有可原,有人将他的这《西江月》理解为作者在暮年时对世情的彻悟想法,流露出闲适的风致,实际上他的这词所表现的思想实则是非常消极悲观的,毕竟不为生活琐事烦忧的他,只是罢官闲居而已。据他的事迹表明,他越是老年时,越是对仕途充满期待,创作这词前,朱敦儒迎来了仕途上昙花一现的春天,接受相秦桧的笼络,以七十五岁高龄被起用为掌管朝廷朝会礼仪的副官,然而不幸的是他上任不足一个月,把持朝政多年的秦桧却骤然退出政治舞台,他也随即第二次罢官,因为秦桧死后的评价颇为不善,为此朱敦儒的这次任职被视为他人生中不光彩的一页。他以“西江月”为题另有创作《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同样表达自己的老年心态,富裕的家庭可以让他每日饮酒买醉,每日欣赏花圃的景色,歌舞升平自是可以开怀,过着无拘无束无碍的老年生活,想着一生能有几次春秋美梦,无论是谁都将尘归尘,土归土,人生不用计较太多,只需要把此时的欢乐时光过好便可。从他的两西江月词来看,进入暮年的他,青壮年时期的高远壮怀已经被消失殆尽,字里行间透露着看破红尘的想法,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早年清高自居,多次拒绝举荐入仕,随着对年龄的增加,开始眷恋仕途,古稀之年接受人家的拉拢进而让自己陷入争议之中,仕途破灭之后,开始追忆年轻时纵情于秦楼楚馆和游山玩水的欢乐趣事,时至暮年,也只好表现下看透红尘的心绪,于是有了《西江月》一词,美中不足的是,该词的确表达了安居老年生活的惬意,但是缺乏精神境界,文学史也证明了,老年阶段的文人的确难创作出可圈可点的诗词。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的作者,想必很多人未必清晰了解,在璀璨的宋词史上,张孝祥的名气不甚突出,因此不管是传统的教科书上抑或课外辅导书籍上,他好似可有可无般的存在,近代宋词研究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著《人间词话》,亦不多关于张孝祥的赏析。张孝祥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七世孙,自是官宦世家也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状元郎,才华横溢,然而英年早逝,创作的宋词不多,这《西江月》是其代表作,知晓他的这作品是得益于互联网媒体的广泛传播,先是被其名作《卜算子·雪月最相宜》吸引,于是在网上搜索下张孝祥是否有其它可值得品读的词作,于是现了这《西江月》,这作品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是其前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是非常具有画面感描写湖光山色的佳句。

张孝祥作为名门之后,二十三岁便进士及第,被钦点为状元,是史上状元身份的词人兼书法家,或许是因为才命两相妨的缘故,他在仕途上展不尽如人意,远不及同期进士及第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人。这《西江月》是体现张孝祥豪放风格的作品,词中“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一句足以体现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底层老百姓而言,风餐露宿正常不过,对于大才子张孝祥而言,露宿则是呈现出他的旷达胸襟。就这词《西江月》而言,最美的句子当属“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简短的十二字将作者在船上看到的秋景描绘的富有画面动感,一船秋色足以让人遐想,从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十里湖光则写出了湖面的宽广,此两句是诗词中常见的对偶句式,用“满载”和“平铺”将秋色与湖光一并绘出,表达出前方的靓丽秋景尽收眼底。接下来“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说水神要我留意观看斜阳下的美景,湖面上放起鱼鳞般的水纹,这里可能是傍晚时分,微风初起时的湖面景色,也是此词中天气将要大变化的铺垫,这两句是作者以幽默的手法描写乘船遇风受阻后停泊的场景,从而衬托出作者心境保持安定神闲状态,通过放起细浪来解释天气将会改变,是此词的妙笔之言。词的下阕将由景转入抒情,这是诗词的基本表现形式,风浪过后自是会湖面浪静,风势转好,故下片先说“明日风回更好”,即使今日露宿在有风浪的船上,凉风来袭,也不会心情变差,用“何妨”一词表现出作者内心泰然处之的阔达胸襟。最后两句则是驰骋想象,水晶宫对应波神,眼前似乎是秋风吹打着乘船,出的响声犹如在演奏《霓裳曲》般美妙动听,这是作者充分挥想象力的效果,最后以“准拟岳阳楼上”结尾,就是一定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美景,在岳阳楼欣赏美景的同时,最容易让人想起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识里会想起范仲淹般的高远志向,在这里或许是作者希望有朝一日布施才华建功立业。

张孝祥主要政治生涯在宋高宗及宋孝宗时期,尽管是皇帝钦点的状元,但是当时的相是家喻户晓的秦桧,秦桧的历史名声,在今天看来是不善的,缘于他被认定为陷害岳飞的要犯及消极抗金,历史其中缘由无从得知,从张孝祥高中状元后的政治履历来看,不像是秦桧阵营的。秦桧的儿子秦埙是同期进士榜单中的探花,也就张孝祥第一,秦桧的儿子秦埙第三,秦埙的才华或许并不逊色于张孝祥,然而宋高宗钦点张孝祥取代秦埙的状元地位,有可能会引起秦桧的“敌视”,秦桧曾经在金国关押,倾向于与金国和谈,走和平路线,而张孝祥与后来居上的辛弃疾倾向于主战,收复失土恢复原有疆域,为岳飞鸣冤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压,秦桧逝世,宋高宗让位给宋孝宗等重大政治事件后,主战派在政治上的表现方能充分呈现出来,才华横溢的张孝祥才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这《西江月》是朝廷上主和派占上风,作者备受打压时处逆境下的作品,不过豪放的张孝祥遭到风阻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是“明日风回更好”,尽管当前不顺风时,风餐露宿又何妨,传达了作者的豁达之心,犹如作者所言“准拟岳阳楼上”,坚信明天能在岳阳楼上欣赏美丽的湖景,寓意自己可以度过不顺风的处境,迎接风回之日后再度前行。在遭遇风浪时还能保持阔达的胸襟是豪放派词人的底色,北宋词人苏轼与一群好友外游时,突遇狂风暴雨后皆沦为落汤鸡,同行之人皆觉得狼狈,而惟有苏轼不觉得,还能保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南宋词人张孝祥亦是如此,被大风阻挡前进之路时,不对遇风时的险境正面描写,而侧重描写风浪平息后的遐想,进而传递今宵露宿何妨的豁达心绪,风平浪静后准拟岳阳楼的期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西江月》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期的作品,从其题目中可以看出,此词描写的是他夜晚在黄沙道中看到的田园景色,表达出作者闲居时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田间风光的热爱。词中黄沙道是当时的官道,相当于今日的国道,辛弃疾有关此官道的宋词有好多,其中以这《西江月》最为经典。夜行黄沙道,在古代没有路灯的情形下,想必定是月光很亮,词的句“明月别枝惊鹊”也恰好直接表明,作者在月色很美的情形下看到的田园风光。这词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半夜时分,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鹊儿,清风徐来,蝉在鸣叫,描写的明月、清风、鹊儿和鸣蝉是极其平常的自然景象,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将月色下的自然风光描绘的令人心神驰往。接下来作者的目光将空中景象转移到田野,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经历过稼穑的读者想必对“稻花香”与“蛙声”不陌生,用稻花香描述田里的稻谷,自是一片即将丰收的景象,蛙声一片意味着田间的害虫相对较少,害虫少了,劳动人民自然将迎来丰收,作者在词中先说丰年,不采用描写农民的喜悦之情,而用田间常有的“蛙声一片”做衬托,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笔。

这词“先晴后雨”,想必是作者夜行黄沙道时,先是星空明朗然后再遭遇淅沥小雨,故词词的下阕笔锋一转,从晴景转到雨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透过漂浮的云层可以时隐时现的星光,山前下起了淅沥的小雨,这样的突状况下,作者需要急急忙忙的躲避下雨,于是写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往日里土地庙附近树林边的茅屋小店一时没察觉到,却在路过溪桥转角处突然出现在眼前,表现作者入迷田间风光后,对已经熟透的黄沙大道竟然暂时遗忘了茅店所在之处,不过又在路转时看到茅店,恰到好处之时可避雨。作者这词描写的内容是非常平常的小事,对于惯于用典的辛弃疾来说,这词的语言颇为简朴,描写的景象也安排的自然流畅,看似非常平淡的一词,却蕴藏了作者潜心的构思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呈现出他热爱田园风光的淳厚感情。我们所熟悉辛弃疾的诗词中,多反映他力主抗击北方敌人收复故土的宏志,但是这样的主张并未有效布施,反而遭到政治的排挤和打压,郁闷的辛弃疾也只好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这里的田园风光自是辛弃疾消遣“郁郁不得志”的最佳归处,也就是在此背景下,我们可品味到辛弃疾豪迈之外的别样柔情。

这几《西江月》词中,论境界,应是辛弃疾的词为最佳,他的这浅显易懂,语音自然流畅近乎白话文,是退去俗藻,洗尽铅华后的浑然天成之笔,论气象,应是张孝祥的《西江月》最佳,同是白话文形式的描写,所呈现的词人气度和精神层面略胜一筹,朱敦儒的这《西江月》或许适合暮年之人品鉴,透露着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珍惜余生的心绪。以“西江月”的宋词远不止以上三,将同词牌名下的作品进行对比的评说也很多,单单以上面的三为例,张孝祥和辛弃疾的词更值得欣赏,张孝祥的词在描写湖光山色方面独树一帜,辛弃疾在描写田园风光上面匠心独运。另外北宋才子苏轼和明代才子杨慎,皆有以“西江月”为题的词作,也是值得欣赏的佳作,年龄阶段,阅历体验以及所处的境遇皆会影响品鉴词作的感受力,多对比词作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境界气象,自会有增益自己鉴赏诗词的水平。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