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4章 小鸡进鸡场荣梅成模范(第1页)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的时间,鸡场已经完工了,一排十间鸡舍整整齐齐地盖在了树林东边。鸡舍里面设计的一些细节,都是有养小鸡经验的人提供的建议,比如为了给小鸡保暖,还特意在每间鸡舍里垒砌了供暖墙,原理就和火炕类似的,不过不是炕,而是墙。

而且把屋里的地面用木板隔成一个个方形的小隔间,中间的小路呈井字形。这是为了让小鸡仔成活率更高一些,同时更方便饲养员对小鸡仔的照顾而实行的分群饲养。

如果每个小隔间可以放养5o只小鸡仔,那么一间鸡舍就能养3oo只,所以十间鸡舍能一次性喂养3ooo只。

三间宿舍就盖在鸡舍不远处,,宿舍和鸡舍中间就是大门,用厚木板和树干钉成的大木门关上后,这里就成了一个单独的天地——鸡的自由场。

经过队里的讨论,选择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李桂英、韩大妮先来照顾小鸡仔,她们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身体很健康,而且养小鸡仔很有经验。

两位大婶在花季时嫁到了仕途村,和他们的丈夫一样都曾是游击队员,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日本人杀害,壮烈牺牲,这两位大婶就一辈子没有改嫁,守着仕途村,就像守着自己的丈夫一样不离不弃。

两位老姐妹今天正在给鸡舍铺麦秸,还把供热墙给烧上了,三间鸡舍烧的暖呼呼的,屋里暖暖的,穿个单褂在里面都感觉不到冷。

她们在做迎接小鸡仔的准备。

两位大婶满面春风,难掩的笑容浮现在脸上,她们自从搬进这崭新的宿舍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几乎都是在回忆中度过难熬的每一天。所以她们喜欢孩子,喜欢到地里和乡亲们一起集体劳动,喜欢养鸡养鸭养狗。

但她两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段时间过如此的满足和安心,甚至她们觉得活着真的很幸福,因为她们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为村里献上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力量。

老革命的心都是红色的。

王荣梅知道这两位老姐姐上一辈子就是饿死的,她们在71年也就是明年年底,因为实在是看不得孩子忍饥挨饿哇哇大哭的受苦,就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来分给了吃不上饭的几个家庭,她们说自己老了,吃不吃的无所谓了,也是在那一年的冬天两人冻饿而死,

她们是令人敬佩的无名英雄。

所以王荣梅提名让她们来照顾小鸡仔,因为王荣梅知道她们为了集体利益一定会尽心尽力、竭尽全力的。

中午时分,第一批小鸡仔被刘保国夫妇送来了,十只扁平的大笸箩摞放在一辆牛车上,慢悠悠的来了。

村里人几乎全员出动,眼巴巴地看着牛车进了鸡场的大门,他们都是见证鸡场开始养鸡的见证者。

一挂鞭炮在远离鸡场的地方被点燃了,响声震耳,有人开始鼓掌,鼓掌的人开始渐渐多起来,最后热烈的掌声盖过了鞭炮的轰鸣。

这可是全县唯一的一座养鸡场,也是他们仕途村活着的希望。

小鸡被安全又温柔的分到了它们的小房间里,叽叽叽叽的叫声霎时充满了整间屋子,一时间活力满满,李桂英、韩大妮笑的嘴都合不拢,忙着按量把早已泡好的小米撒到小隔间中间的盘子上,就像看自己孩子似的满意地看着它们你争我抢的吃的香甜。

85o只小鸡仔在三间鸡舍里叽叽喳喳,欢快的吃着。

仕途村的养鸡场终于开启了正式养鸡的日子。

王荣梅让刘保国又拉了1ooo只鸡蛋,让他们回去再孵一炕,她担心在养殖过程中有损耗,在刨去小公鸡,小母鸡的数量显然达不到产蛋的预期。

刘保国欣喜的装好车,和他媳妇一起高高兴兴地走了。

终于忙完了,老支书兴致高昂,他不急着回家吃饭,偏偏也不让其它人回去,非要去村南的猪场去看看,他喊王荣梅和几个村干部一起,路上开始喋喋不休的念叨着“大家一定要记住王荣梅同志对村里的贡献,这一切都是王荣梅同志的功劳......”

把王荣梅弄得是尴尬的要命,这是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啊。

王荣梅不好意思地说道“支书,这其实是大家伙的功劳,如果是我一个人,那肯定啥也干不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事情才能办好,所以您千万不要说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想不到其他人竟然也附和着说道“嫂子,您就别谦虚了,这些都是你一手操持起来的,我们也是一步步看着走过来的,所有的这些事真的离不开你。

现在鸡场终于开始养小鸡了,三个月后就会给咱们村带来收益,如今这小猪也长势特别好,一个月下来竟然涨了二十多斤,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的事,现在也成了现实,我们现在是真心佩服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对王荣梅的夸奖,说着对以后美好生活的畅想,很快就到了猪场。

猪圈里十几斤的小猪现在已经长到了七八十斤了,这个生长度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观念,这时候的猪场里正有一群人在猪圈边议论纷纷,说自己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快的猪。

这群人看到老支书一群人进来,马上围了过去,七嘴八舌地问“支书,支书,这猪长得怎么这么快,有什么秘诀,给大家伙说说吧。”

老支书笑而不语,看了看王荣梅,挤过人群朝着猪圈走过去了。

一群人追上老支书继续纷纷央求着,想知道答案,饲养员死活不说不知道,那就只好寄希望于老支书是突破口了,眼看着老支书一言不,在那里装聋作哑,有村民忍不住抱怨道“支书,养猪是咱们村的大事,我也是咱村的,怎么就不能知道啊?支书,您太自私了吧。”

老支书回头看了一眼,正是村里的张二来,又叫二赖,人非常精明,不管干什么总爱占便宜的一个人。老支书瞥了他一下,说“等你家买了小猪仔我再告诉你。”

张二来脖子一缩,他就是纯粹的凑热闹,打死他也不会养猪,臭气哄哄的,熏死个人。

老书记看着猪圈里一天一个变化的猪,心里高兴极了,他每天都必须来看看,天天地叮嘱饲养员别忘了喂猪,和酒糟的配比千万别弄错了。

看着吃着香甜的猪,他伸手点着,扭头对大家伙说道“这头猪如果能完成上缴任务,过的重量会核算到粮食上,这样咱们在麦收时就能少交点麦子,给队里的社员们多留点麦子了,咱们也吃几顿大白馒头吃到饱的日子。”

“白馒头啊,不是又噎人又划嗓子的玉米饼子!”人们不由得唾液分泌,咽吐沫的咕咕声和巴咂嘴声纷纷响起,继而引得众人爆出一阵哄笑声,是啊,谁不想吃白面馒头呢。

老支书也笑起来,条条皱纹舒展开来,他的眼里有着激情,有着期待。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