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70章 天策府官员的任命(第2页)

三省乃是皇权之下,最大的三个部门。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

其分工情况也各有不同。

中书省,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门下省,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乃是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其分工简单说来,就是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至于行政机构六部,则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组成。其各部的职责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负责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与掌握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的大理寺并列,大理寺的主要作用类似于最高法院性质。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至于文官的任命,李世民先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三省之中,故此任命了长孙无垢的舅舅,高士廉为侍中,乃门下省最高长官,位正三品。

任命房玄龄、宇文士及二人为中书令,为中书省最高长官,官职正三品。

萧瑀为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官职从二品。

因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译文尚书令职位空缺),仆射总领省事(译文左右仆射,负责所有工作),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同居宰相之职。

而左仆射为相,此后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长达二十年,历史上留下“贤相”的美名。

此后,继续任命的大舅子,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此后,还任命中书舍人颜师古和刘林甫为中书侍郎。

从前的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

而御史大夫则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手。

下设机构有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

三院监察官品阶不同,职掌分明,构成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乃是大唐的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其负责监督百官、典正法度的重大职责,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这一番任命下来,整个朝堂,大致就只会出现李世民一个人的声音。

掌握了“三省”,此后无论是诏书起草,政令布,以及最终的执行和落实,都绕不开这三个部门。这样一来,让李世民从根本上握住了,朝廷对外的一切指令。

而六部尚书中,虽然只掌握了吏部和兵部,但其意义确实巨大的。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掌握了吏部,就等掌握了全国官员的任免权力,在某种程上也告诉没有站队的官员,应该站在哪里!

而兵部则是掌握了全国兵马的调动,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也只有掌握了兵权,才能让自己说话的声音更大一点。

至于掌握了御史台,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吏部,处理某些不听话的官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不让别人,不断进谏来恶心自己。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给自己树立一个“从谏如流”的美名。

做完这一切,李世民算是掌握了朝堂。

也正因为此次人事方面的变动,既让李渊更进一步的放弃了皇位,也为李世民的顺利登基,从李渊手里接过权柄,打下坚实的基础。

喜欢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请大家收藏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