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86章 鼠党指数卷13 成长的烦恼 10(第1页)

徐秀娟知道张博博闻强记,看他如此说,就同意了,她也没有直接联系吴文玉的办法,只能求助于神奇的张老师。

张老师听了之后,说,“我写封信,你们拿着去找郭晓亮就行了。”说完随手拿了一张教案纸,上书:

小郭,秀娟等人是我的学生,正在研究社会经济,他们找你核实一些数据,请务必真实。

落款处没有签名,而是盖了一个戳,花里胡哨的,只能隐约看出来有一个“张”字。

徐秀娟没想到老师如此托大,就这样随手一张纸,就能让那么大公司的领导说实话?她心中有些怀疑。

张博拿着老师的信,来到了汉国最大的自行车厂,并且通报了身份。郭晓亮很快就将他们请进了厂办,要求看他们老师的信,徐秀娟将信交给他,郭晓亮看到信之后,只是扫了一眼,就转身交给旁边的办公室主任,“老吴,把这个信收好,这是我的私人收藏品。”

他这个举动让几个学生都有些奇怪,但他们此时更关心工作。寒暄之后,徐秀娟拿出报纸,问出了她之前的疑问,“原材料都涨了,产品是出于何种原因不涨价呢?”

郭晓亮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说,“既然来了,跟我到厂区转一转吧。”

如此大的一个工厂厂长相邀,他们自然要接受。郭晓亮没有叫其他人跟随,亲自带着徐秀娟、张博进入厂区。

进入厂区的第一感觉,就是冷清,偌大的厂区,东西摆的井井有条,但是人很少,只在厂区一角,有几十个工人在忙。

郭晓亮介绍,“这个厂区是主厂区,主要是做最后的装配工作,如果产线全开,一天能够生产三百多辆车,现在在工作的是一个班组,他们每天能够生产三十辆车。”

徐秀娟从这段话里,敏锐现了问题,“这么说,车厂有九成的产能是闲置的?”

“对。”郭晓亮没有否认。

“为什么?”徐秀娟大声问,在厂区叮咣的噪音里也显得有些刺耳。

“因为你们的报告。”郭晓亮很自然的回答。

“你相信我们的报告?”这次徐秀娟的声音更大。

“当然。”

徐秀娟沉默了。

出了厂房,郭晓亮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回厂办,几个人只好跟着,不远处又是一个巨大的厂房,在门口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噪声,显然里面的机器都在运转。

郭晓亮只是站在厂门口,带他们看里面的景象,“里面是通用配件生产,我们接了不少汽车的订单,现在正在全力赶工期,这也是这个园区唯一正常生产的车间。”

回到厂办,徐秀娟有些忍不住,问道,“郭总,你说你信我们的报告,为何我们都没有听到有支持我们的声音,走到哪里,我们都不敢说自己是社科小组的。”

郭晓亮笑道,“其实我们做加工实业的都相信你们,但我们也不能天天见人就告诉别人,我们相信。”

喝了一口茶,郭晓亮继续说,“开始我感觉市场有问题,但并没有你们报告里面那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撑,也没有采取行动,直到我拿到你们报告的全文,才相信之前的预感都是对的。”

说到这里,郭晓亮停了下来,张博适时送上助攻,“所以您采取措施,降低产量?”

“对。”郭晓亮表示肯定,“但是根据你们的材料,没有危机时长的预测,我们也不知道需要坚持多长时间,所以我就给工人分批放假,一次放假就是三个月,他们旅游也好、休息也行。”

“三个月之后呢?”徐秀娟问,“三个月危机还不一定爆呢?”

“我会在这三个月里,好好考虑这个问题。”郭晓亮回答。

当天晚上,郭晓亮在一家高档餐厅里接待了徐秀娟等人。在餐桌上,徐秀娟向郭晓亮提出了一些问题,郭晓亮都给了她详细的解答。这让徐秀娟等人十分感激,也让他们对张老师更加好奇。但每问到这个问题,郭晓亮都会转移话题。

在随后的几天里,张博和徐秀娟等人一直在和郭晓亮接触,并问了不少自行车厂的具体问题,郭晓亮也给予他们详细的解答。

回盐州的路上,徐秀娟一直在奇怪,“这个张老师和郭厂长到底是什么关系?感觉比亲戚还亲呢。”

张博听到她的自言自语,递过去一块方糖,说,“别猜了,张老师总会出预期,我怀疑这些人都是他的学生,而且也受了他很多恩惠,就像我们毕业了,如果张老师叫我办什么事,只要不违反规则,我一定会尽量完成。”

“这么说来,张老师应该是学校最重要的老师,为何还只是个普通老师,连个教研组长都没混上?”徐秀娟又问。

“每个人追求不一样吧,张老师似乎根本不在意这些,他更在意我们这些人。”张博回答。

“真是个好老师,如果他要是进入政商界,肯定很厉害。”徐秀娟感叹。

说这些话时,徐秀娟一直没有回头,这时她突然回头,说道,“在郭厂长那里时,我就想,如果有几个指标,能够提示这些矛盾点,一定会很有价值,回去我们推导一下,看哪些数据更直观。”

张博一愣,旋即感觉这是个好主意,便在脑中推导,徐秀娟盯着他,看他不回答,满脸思索之色,索性扭过头也去思考去了。

过了有十几分钟,徐秀娟回头看了几次之后,张博才回过神来,缓慢地开了口,似乎脑子中还在高思考。

“我觉得应该设计两个指标,一个指标用来表示经济展情况,另一个指标用来表示经济展中的不合理性,第二个指标平时变化不大,一旦有了变化,就是一种警示。”

徐秀娟表示赞同,两人同时拿出本子,在本子上记录下这个想法。这个动作是张国庆要求的,为了让这些学生养成习惯,张国庆想了不少办法。

回到学校,两人分别思考指数里面加入哪些因素、每个因素的权重,再加入历史数据,尽量让指数合理。

用了一个多月,小组才算拿出一个像样的指标,就差最后一步,给指数取个合适的名字,让它更直观,更易理解。

几人想了很久,都没有拿出合适的名字,张博说,“要不,叫张老师起个名字?”

组里几个人同时“咦——”了一声,还带着拐弯,显然对张老师起名的水平表示质疑。

果不其然,当几人征求张国庆意见时,张国庆很自然的说,“这个表示展的指数,就叫展指数,表示稳定性指数,叫均衡指数。”

几人再次“咦——”了起来,张国庆面不改色地说,“或者,表示展的指数,叫秀娟指数,表示稳定性的指数,叫张博指数。”

看似玩笑的话,将两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名称定了下来,以后汉国要按年公布展指数,后面总还加一个小括号,里面写上“秀娟指数”。

均衡指数则是按月公布,后面也有一个小括号,里面写上“张博指数”。

两人也都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

汉国的经济依旧高歌猛进,张博指数每月都在增长,到了一个历史数据中从来没有的高度,历史数据中,表示均衡的张博指数,一般都在48到52之间徘徊,如今已经增加到54,这是历史上没有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没有底。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